本內容由苦勞網提供
文/王顥中(苦勞網記者)
美國名流圈近日興起「冰桶挑戰」(Ice Bucket Challenge),參與者要將裝滿冰與冰水的水桶往頭上倒,將戰績與過程錄下並上網分享,再點名另外三個人接受同樣挑戰。被點名者,可以作出是要在24小時內接受「冰桶挑戰」,或者捐款100美元給美國漸凍人協會(ALS Association)的選擇。當然,多數名流在選擇挑戰「冰桶」之餘,仍然同時解囊捐款。
整起活動在全球媒體與社交網站引爆熱烈討論,包含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azos)等人皆共襄盛舉,比財力也比創意,可說是為近年來國際慈善活動創下新紀錄。此舉隨著西方的傳播也直達台灣,無論是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柯文哲,或者國發會主委管中閔皆未缺席,一時之間,眾人放下平時的嚴肅拘謹,在鏡頭前嘻笑做樂,直呼夏天淋冰桶「非常涼快」。
「痛苦」再現的失真
其實,用「潑冰水」作為慈善活動募款的手法,不只是吸睛,背後還有一個理想的假定,那就是藉由參與者自身肉體的「痛苦」來逼近、體驗慈善對象的感受,讓施予者能「感同身受」,從而,為慈善者不再只是灑錢,而能達到真正的人同此心。在台灣,更廣為人所知的概念構想就類似於世界展望會在全球推廣多年的「飢餓30」活動,透過參與者「聚在一起共餓30小時」,來「體驗」世界另一角落缺乏食物與資源的處境。
然而,我們首先必須對此提出的質疑便是,當慈善者所體驗到的「痛苦」,已然成為一種象徵化了的修辭時,它同慈善對象真正的「痛苦」處境究竟還有沒有分毫關係?
這裡倒不是要講究,「漸凍症」其實是「神經退行性疾病」,俗名「漸凍」是取其「凍結、難以活動」之喻意,並非「冰涼」的意思;而是,就拿「飢餓」來說,「飢餓」雖是身體在缺乏進食的情況下所表現出來的生理反應,然而,集體的「飢餓」作為一種現象,意義卻遠非如此單薄。舉例而言,「飢餓30」最早也最重要的援助對象,諸如蘇丹、莫桑比克等貧窮非洲國家,這些國家的貧窮與飢餓,與早於一世紀前的帝國殖民、新舊帝國交替,以及直至今日仍持續淪為帝國附庸的角色,是脫不了關係的。在此,「飢餓」痛苦的象徵,除了是身體的飢餓,還應包含造成那特定區域與特定人民身體飢餓現象的國際政治與分配正義的問題。這是「飢餓」的「痛苦」背後的脈絡。...(閱讀全文)
【臉團】:臉書熱門粉絲團最新動態大集合【蘋論陣線】:最新評論及獨立媒體每日總覽
有話要說 投稿「即時論壇」
onlineopinions@appledaily.com.tw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