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trottr
Mobile01熱門文章
 
小體積 大驚喜 Fujifilm X-M1
Aug 5th 2013, 01:49

按這裡檢視圖片

2010年當我還是個阿宅,上班偷逛01看到X-Pro1的介紹時,看這器材的復古的設計、乾淨的高ISO雜訊,它一定不可能便宜到哪裡去。果不其然,上拍賣一查就讓我哈哈笑了兩聲,網頁關掉繼續乖乖工作,別想太多。去年富士推出X-E1,相似的外型設計、一樣的感光元件、更快的對焦速度與更低的價格其實滿讓人心動的,但總覺得少了一點那麼讓人親近的感覺。就這一兩年網友在01討論的回覆來看,要買Mirrorless大家還是會推薦NEX、M4/3...等等,常見而且表現也不錯的廠產品,推薦X-Pro1或X-E1的感覺起來還是相對少數。

今年7/12在君悅飯店舉辦發表會時,Fujifilm從日本來的主管就說他們要發表一款「專為初學攝影者所設計」的Mirrorless相機。過去的X-Pro1鎖定專業型客群、X-E1目標是攝影的狂熱玩家。X-M1是設計給剛接觸攝影的人,並且想要輕鬆拍出好照片的人所打造的相機。除了體積變得更清更小以外,按鈕的配置、閃光燈、操作性、功能等等面向都進一步的更新,不變的依然是Fujifilm優秀的色彩演繹,以及復古的外型設計。

機身、鏡頭外觀介紹

按這裡檢視圖片
X-M1使用與X-Pro1、X-E1相同的1,630萬畫素APS-C尺寸X-Trans CMOS感光元件,可以拍攝4896 x 3264的3:2尺寸照片。原生感光度自ISO200至6400,並可延伸擴展範圍至100到25600。快門速度範圍自30秒到最短1/4000秒,B快門最長時間為60分鐘,但X-M1沒有T快門。

機身前方保留了大量蒙覆的荔枝皮,材質與X-Pro1、X-E1完全相同,但比較不同的是X-M1沒有另外做一個突起的握把,只是以突出的機身外覆荔枝皮而已,這個部份我們可以等一下比較外觀時再提。

按這裡檢視圖片
X-M1在初始設計時的主要訴求有四:「隨身攜帶」、「操作簡單」、「易於使用」、「高畫質」。既然訴求是專為初學者所設計,所以在X-Pro1與X-E1上看起來會讓人有點卻步的快門轉盤就與目標不符,X-M1換為較常見的模式轉盤,最右邊的滾輪也取消了曝光刻度的設計。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機頂的n快捷鍵中,你可以自選15種設定的其中之一在這裡做快速調整,不需要進入MENU選單。快門鍵相較於另外兩台機種少了可以裝傳統快門線的設計,若你要在X-M1上使用快門線的話,必須要搭配電子快門線RR-90。

右邊大大的滾輪雖然少了曝光補償的刻度標示,但它主要的工作還是在調整曝光補償,不同的是它可以無限轉動,而X-Pro1與X-E1僅能轉到正負2EV。

按這裡檢視圖片
內建閃光燈,在ISO200時出力為GN7,也有指令模式可以控制自家閃光燈,同步速度跟兩台大哥一樣是1/180s。而且在自動模式下,閃光燈會依照目前的場景來判斷,打出適合該場景的光線。

另外,我覺得X-M1的閃燈彈出力道實在很強,所以...
[embedded content]
...請原諒我這麼無聊...(但我對每一台測試的相機都這麼做過)

按這裡檢視圖片
可以打跳燈不稀奇,但可以往後打應該就不常見了吧~這是很好用的功能,因為你要打跳燈時,頭上的天花板不一定是平整的,稍微向後一些的話可以有較多的角度選擇,我相信有使用過外接式閃光燈的朋友就能了解向後打是有其好處的。但請各位注意不要讓自己的頭擋到向上發射的光線囉。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背螢幕使用了3吋92萬點TFT液晶螢幕,亮度有正負5級可調整。X-M1也為了縮小體積犧牲了觀景窗。

右上角的機背滾輪比較特殊,是為垂直式的滾輪。過去的X-Pro與X-E1都是使用常見的水平式滾輪,X-E1如此設計的原因是因為要放得下與高階機種相同的電池,藉以維持住足夠的拍攝張數。然而要在小機身裡塞下大電池,內部的按鈕勢必也要重新設計,原本的水平式滾輪會擠壓到電池的空間,所以Fujifilm的工程師們就轉個念:「要不,把滾輪垂直放好了?」如此一來便可同時維持機身體積,也同時保有電力充足的電池,可謂一舉兩得。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顆滾輪除了可以當作光圈、快門以及相片縮放之用以外,也可以垂直下壓以做為手動對焦時的畫面放大功能。

滾輪垂直置放的設計看起來是有點不習慣,拍個實際的影片來讓大家看看它的實際操作方式:
[embedded content]
其實在當初看到實機圖片的時候,我就非常擔心這樣的設計會誤觸,因為兩個滾輪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相較於其他廠商都刻意將兩顆滾輪分得遠遠的,這兩顆滾輪的距離還不到一公分。但實際使用約一周的心得是還好,其實要同時轉到兩個滾輪也沒那麼容易,因為兩個滾輪的阻力不同,後滾輪較鬆,而上方的滾輪較緊。小編使用的習慣是用拇指的指尖去轉後滾輪,而用拇指的左側去轉上方的滾輪,而且我覺得使用的適應期很短,在操作上的概念是與一般相機相似的,這點Fujfilm的工程師也細心的考慮到了,個人認為這樣的設計頗為成功,同時解決了電力與體積的問題。

按這裡檢視圖片
螢幕可上掀,不過無法掀到可以自拍的程度,翻轉角度稍微超過了90度角。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下翻的螢幕角度就差不多是90度了,不過如果你有裝腳架所用的快拆板,螢幕就無法像這樣下翻,你需要換個方式,例如下圖:

按這裡檢視圖片
你可以先把螢幕上翻,把整個螢幕拉出來再翻轉向下,就可以避免螢幕下翻被快拆板卡住的問題。

按這裡檢視圖片
雖然機身多數以塑膠外覆,但該給的金屬腳架環依然沒少。

⦿與X-Pro1/X-E1在外觀上的比較
由於X-M1使用的感光元件、處理器跟X-Pro1/X-E1根本就是一模一樣,僅有在外觀與操作上有差別,所以小編就在這裡將這幾台做一些外觀上的比較,為方便各位閱讀,排列方式統一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都是X-Pro1、X-E1、X-M1。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上圖是三台相機擺在同一個位置,並且拍攝的相機完全沒有移動,所以大家可以從這組(還有以後幾組)看出這幾台相機在比例上的差異。機身長度上差異約在2.3至1.3公分。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高度的差異上,也有1.5至0.8公分的差距。加上電池與記憶卡後重量的部分,由上而下分別是450、350、330公克。另外有一個地方值得注意,X-Pro1與X-E1在手部握持的地方都有一塊另外做的握把,上面的材質就如同一般的數位單眼一樣,加上更突出的體積讓整台相機更好握,比起X-M1僅有荔枝蒙皮的設計,X-Pro1與X-E1在握感上自然是優秀許多。

按這裡檢視圖片
我想要把三台相機表現在同一個畫面中,但我跟PS大神沒有很熟,所以就用重複曝光的方式來讓各位比較大小了~這樣大家應該對三台相機的比例就非常有感了吧!

按這裡檢視圖片
以同一位女生手部握持的比較,大小的差異想也必非常明顯了。以握持感來說,X-Pro1算是最好的,因為它不論是在前方的握把,或者是機背的突起都讓手掌有很好的施力點,即使是男生也能夠幾乎包覆住手掌,X-E1稍微小一些,握持感稍微比X-Pro1遜色,但也不會到難握持的程度。X-M1最小,但相對的握持感勢必會犧牲一些,幸好它沒有放棄兩位大哥使用的荔枝蒙皮,所以即便體積較小也不容易滑手。X-M1對於女生來說應該會覺得剛好,但我覺得對男生的大手,長時間握著其實會有點累,建議還是綁上相機背帶吧~

按這裡檢視圖片
X-Pro1與X-E1都沒有PASM四種曝光模式,它們的機頂1/4000s至T或B的快門速度轉盤,這樣的設計只有在老式的底片機或Leica機身上比較常見,現代的相機從中高階DC、微單眼一直到中階的數位單眼都很容易見到PASM模式的轉盤,其實這兩台相機的曝光原理也是一樣的,只是它沒有顯示現在是哪種曝光模式而已。對於初學者或剛進入Fujifilm的玩家來說當然需要一點時間適應。另外,這兩台相機也沒有場景模式、特殊效果等等。機頂的部份則是僅有X-Pro1為金屬,其他兩台都是塑膠製。

X-M1以「操作簡單」、「易於使用」的姿態出現,常見的模式轉盤也出現了,裡面除了PASM模式以外,SR+是場景自動辨識模式,ADV為進階濾鏡、SP場景模式,而後面的運動、風景、人像與自訂模式都很常在一般的數位相機中見到。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台是Fujfiilm的數位相機X20。你可以看到其實在富士的相機中,X-M1的轉盤並非首創,早在Fujifilm高階的DC系列就有了,不過有趣的是X10、X20機頂旁邊的曝光補償轉盤依然是維持有數字刻度的型式。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背右側,X-Pro1與X-E1較為接近,鍵盤的配置上幾乎完全相同,但在X-M1上像是做了大風吹。首先,四項按鈕上全部都有功能,對焦點、白平衡、連拍與小花模式,這些功能除了小花以外,在另外兩台上相機中這些功能都做在機背左側,需要用左手去控制。X-M1也出現了獨立錄影鍵,錄影功能在X-Pro1與X-E1上面需要在選單內調整至錄影模式並且按下快門才能開始錄影,X-M1的設計的確方便了很多。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左側最明顯的差異當然是觀景窗與操作按鈕了。X-Pro1具有光學/數位混合式觀景窗,而X-E1則是數位式。在X-M1為求體積縮小,就直接把觀景窗取消了。下方的操作按鈕移到右邊去的好處是你可以直接用單手操作,用一隻手選好對焦點、用一隻手調整白平衡、用一隻手決定連拍速度。

按這裡檢視圖片
機身側邊的連接埠皆有HDMI與USB連接埠,有趣的是三者的USB規格完全不一樣,而中間的X-E1有多了一個麥克風/遙控器的連接埠。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上次在參加記者會時,Fujifilm的原廠主管就有提到,為了不讓X-M1體積縮小的同時也犧牲了電池電力,所以他們堅決要使用與X-Pro1/X-E1完全相同的電池NP-W126,還為此修改了機背轉盤的配置方式。拍攝的單顆電池續航力為300、350、350張。

⦿XC 16-50mm f/3.5-5.6 OIS
按這裡檢視圖片
各位可以注意到其他的富士鏡頭前面的代號都是XF,只有這一款是XC,它的意思是Creative與Casual,走創意與輕便的風格設計,訴求為輕量化。過去XF系列都是走精品路線,就連唯一的變焦鏡XF18-55mm也做了大光圈f/2.8-4。所以未來只要看到XC系列的鏡頭,就知道與XF在定位上可能會有所差距。

鏡頭全名為XC 16-50mm f/3.5-5.6 OIS。換算為等效焦段後變成24-75mm,最大光圈f3.5,最小則是f/22。內含10群12枚鏡片,其中有3片是非球面鏡片與1片超低色散鏡片。最近對焦距離30公分,放大倍率為0.15x。OIS則是Fujifilm的防手震技術。

按這裡檢視圖片
雖然定位與XF系列鏡頭不同,但鏡片中依然有塗上Super EBC鍍膜。濾鏡的大小為58mm的尺寸。

按這裡檢視圖片
鏡頭完全伸長時接近10公分,若是加上附上的遮光罩大約會來到15公分之譜。幸好它的重量頗輕,僅有195公克。另外鏡身是沒有光圈環的,所有的光圈設定都要從機身來操作。順帶一提,若裝上有光圈環的鏡頭如35mm f/1.4,那麼機背的滾輪的光圈選擇功能就會失效,光圈轉由鏡頭去控制,而滾輪上的其他功能如放大相片、放大手動對焦畫面則是照舊。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是Fujifilm鏡頭首度出現塑膠接環,市場上最常見的塑膠接環是Nikon的低階鏡頭,例如18-55mm f/3.5-5.6G或18-105mm f/3.5-5.6G,這類的鏡頭多半是為了降低成本才使用塑膠接環。所以你可以說伴隨著X-M1推出的這顆16-50mm f/3.5-5.6 OIS是為了降低成本,或許也可以說他是為了減輕重量。不過使不使用塑膠接環並不會影響到各位拍的照片就是了。

⦿XF 27mm f/2.8
按這裡檢視圖片
27mm f/2.8是伴隨著X-M1一同推出的餅乾鏡,等效焦段換算後為41mm,最小光圈為f/16,內含5群7枚鏡片,而其中一枚為非球面鏡片。光圈為7片圓形光圈,放大倍率為0.1x,最近對焦距離為34公分。

按這裡檢視圖片
27mm f/2.8之所以為餅乾鏡,是因為高度僅有2.3公分,非常迷你,搭配X-M1放在普通的包包裡是絕對沒問題的。

按這裡檢視圖片
鏡身的最大直徑約為6.1公分,濾鏡是使用39mm的接環。從鏡身上標示可以得知這顆鏡頭也使用了可以消除耀光與鬼影的Super EBC鍍膜。

按這裡檢視圖片
小編這次借到四款鏡頭來做比較,最左與最右的鏡頭就是隨X-M1推出的27mm f/2.8與16-50mm。

按這裡檢視圖片
各位入手X系列的朋友們,希望入手哪顆鏡頭呢?

機身操作與對焦

⦿連拍速度
[embedded content]
X-M1的連拍速度分為高速與低速,分別是5.6fps與3fps,皆能夠拍攝全尺寸畫面。上面的影片是X-M1以5.6fps所拍攝的的速度。

⦿Fn快捷鍵
實際拍攝時除了快門鍵以外,機頂上方的Fn鍵是我最常用到的按鈕之一,它能夠自定高達15種設定,包含景深預覽、感光度、自拍或者是對焦模式、畫質等等。可以節省掉許多進MENU選單所耗費的時間。
[embedded content]

⦿對焦速度
上個月X-Pro1與X-E1才剛經過韌體更新,最大的改變在於提昇對焦速度與精準度,另外還增加了峰值對焦的功能,X-M1兩者都有,但X-M1還多了臉部自動對焦。

以下三則影片分別是X-M1、X-Pro1以及X-E1三者使用同一顆鏡頭16-50mm f/3.5-5.6 OIS的對焦速度,使用同一顆鏡頭、同樣的距離、對焦在相同的位置,讓大家可以檢視三台相機在同一顆鏡頭上對焦速度的差異。

X-M1對焦速度:
[embedded content]
我的左手在影片一開始沒有注意到蓋住了喇叭,所以合焦的聲音聽不太清楚。X-M1加上16-50mm的對焦速度很快,我認為應已能夠應付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使用狀況。但是在半按快門的那一瞬間整個畫面會有點Lag,我想是相機要重新計算曝光值並且顯示到螢幕上所造成的,許多相機都有這樣的情況,上面的影片是因為我不斷的移動所以看起來會特別明顯,但平常拍照的時候我們不會這樣一直動來動去,所以其實不太容易感覺到這個Lag發生。

X-Pro1對焦速度
[embedded content]
網友們說韌體更新之後,對焦速度與暗部對焦的成功率也有顯著提昇,不過這是小編第一次使用X-Pro,而且手上的機器是已更新過韌體,所以無法為各位比較韌體更新前後的差異,但對焦速度來說我覺得與X-M1+16-50mm相同。

X-E1對焦速度:
[embedded content]
二哥X-E1的對焦速度與兩位兄弟看起來也是差不多的。

⦿Q.MENU
富士在新一代設計的相機上(X10系列、X100系列、X-Pro、X-E1、X-M1)都有一個Q.MENU的按鈕,目的是要讓你不用進選單也能夠快速的調整一些重要的設定,Fn鍵是以最快速的方式叫出你最需要的功能,並且可以自由選擇;而機背右下角的Q.MENU就是次要的16項設定,但你無法手動更改項目種類。
[embedded content]
其中的對焦模式、感光度、動態範圍、畫質與尺寸還有其他設定,都可以在Q.MENU裡快速的被找到。是個相當實用的快捷鍵。

⦿峰值對焦與放大輔助
[embedded content]
峰值對焦是讓在合焦範圍內物體的邊緣產生白線的技術,藉以讓對焦的人能夠清楚的知道現在對焦的位置。這個功能只有在開啟手動對焦的時候才會出現,若你覺得依然不夠清楚,你可以透過垂直下壓後方的轉盤來讓畫面放大幫助你對焦。

無線傳輸與地理標記

按這裡檢視圖片
X-M1是富士第一款使用Wifi無線傳輸功能的微單眼,如同絕大多數的相機無線傳輸,多是以手機作為傳輸目的地,並且還要有相應的應用程式才能作動。在iOS與Android作業系統上Fujfiilm共有兩個App,分別叫做Fujifilm Camera Application,以及另外一個Fujifilm Photo Receiver。前者能夠同時做四件事情:接收照片、在手機上檢視相機照片、地理標記,以及寄電子郵件給朋友。而Fujifilm Photo Receiver就僅有Camera Application其中的接收照片的功能。

「接收相片」與「在手機上檢視相機照片」的目的都是傳輸照片到手機,兩者的差異僅是在相機上檢視與在手機上檢視而已;傳照片的時候可以在設定中選擇傳輸全尺寸或者是3百萬畫素的相片。地理標記是X-M1接收自手機傳來的GPS訊號為相片做定位,而寄電子郵件純粹是開啟你手機預設的Email程式來告訴朋友App的下載位置。

⦿檢視並取得影像
X-M1使用無線傳輸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傳輸相片,「檢視並取得影像」的功能就是能夠在手機上檢視相機的檔案,並且下載這些照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實際操作一次給各位看:
[embedded content]
除了最近加到相機裡的NFC技術以外,所有的Wifi連線都是要手動讓相機與手機做配對,接著再打開應用程式使用功能。

使用手機檢視相片有其壞處,最大的原因當然是相片在手機上顯示需要時間等待,如果你拍的照片只有20張那還好,但如果裡面有個300張照片,就需要花很多時間在顯示相片上了。我覺得這功能不夠實用,要傳輸相片的話我會選擇比較直接而快速的下一個功能:

⦿相片傳輸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一樣是相片傳輸,但這次是你自己先在相機上選好照片,然後就一口氣丟到手機裡面。這功能大幅省去了相片在手機上顯示的時間。

[embedded content]
選好相片之後按下確認,照片就自動的一張一張傳到手機裡面了,如果你選用的App是Photo Receiver的話,整個流程會按更少的按鈕,動作會比使用Camera Application更快,我很喜歡這種不囉嗦的做法。

⦿地理標記
由於X-M1並沒有GPS的功能,所以它沒有辦法透過機身來寫入相片的所在位址,但它能夠過手機的定位功能來將經緯度的資料傳到相機中。這樣拍出來的相片就能夠有定位資訊,回家使用網路相簿,或者是iPhoto等等相片服務時,就可以在電腦上面檢視拍攝的位置。
[embedded content]
地理標記雖然是透過手機定位傳輸定位資訊,但一次也只能傳一個位置,如果你今天在內湖科學園區做了一次標記,然後沿途坐捷運、走在路上、到達101都一直在拍照的話,它都會在照片寫入內科園區的那個位置,即使你關掉相機、換記憶卡它都會在,除非你更新了其他的位置資訊,或者是關閉地理標記的功能。不過即使無作為,那個位置資訊也不會永遠留著,過一段時間相機會自己捨棄它,實際上大約是兩個小時左右。

特效、色彩、感光度、影片

⦿ADV模式
過去在X系列數位相機提供的功能,現在在微單眼上也終於可以見到了。ADV模式裡包括了進階濾鏡與多重曝光兩種,不過小編這次沒有拍攝多重曝光的作品,所以這裡就提供一些進階濾鏡的範例給各位參考。

玩具相機(建立以玩具相機拍攝所產生的陰影邊框效果)
按這裡檢視圖片

縮圖(讓上下方模糊產生透視化效果)
按這裡檢視圖片

擷取色彩(加強對比與色彩飽和度)
按這裡檢視圖片

亮鍵與低色調(加強與減低亮度、對比)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這張不屬於特效,這是用普通的光圈先決模式拍下來的,亮鍵模式就是會故意讓畫面亮一些,低色調則是相反。而這張相片是曝光正常的成果。

動態色調(使用動態調整重現色調,建立特殊效果)
按這裡檢視圖片

柔焦(均勻柔化整個影像)
按這裡檢視圖片

局部色彩(紅)
按這裡檢視圖片

局部色彩(黃)
按這裡檢視圖片
局部色彩另外還有橘、綠、藍、紫色,可以讓各位盡情發揮色彩的想像力。

⦿軟片模擬
富士相機不論是微單眼、APS-C DC,或者是普通的DC都有的功能就是軟片模擬,它透過調整畫面的對比、色彩飽和等等的設定,讓畫面達到不同的效果。小編使用X-M1時,常常在標準、艷麗與剛剛ADV模式介紹的擷取色彩中切換。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標準模式下相機表現色彩會較為中性清淡,艷麗模式如其名,色彩濃度會比較強,但若要強得明顯還是要使用ADV模式的擷取色彩,它是誇張地大幅提高畫面的色彩飽和度,但適當使用的話畫面也會較為討喜。拍攝人像時網友們推薦使用柔和效果,皮膚會較為白皙,但從上面的例子來看,這應該是讓白平衡稍微偏冷一些,所以人像的膚色看起來會比較偏白。

⦿自訂快門速度與各級感光度雜訊
小編喜歡用自動ISO,因為那可以讓我省去許多思考該用什麼感光數值的時間。絕大多數的相機都有自動ISO的功能,但能夠調整最低快門速度的相機就沒有那麼多了。自訂最低快門速度的意思是,在你決定一個最低快門速度的前提下,相機依照環境光源自動選定感光度。

例如我對我自己的手持穩定度沒什麼自信,所以設定自動ISO的最低快門速度為1/30秒,而最大感光度為ISO6400,那麼相機就會自動決定該給予的感光度,但若光線過暗的話,它會「盡可能地提高」感光度來迎合1/30秒的快門速度。若是環境光線實在是過暗,已經超越你所預先選定的最大感光度ISO6400了,那麼它才會將最低快門速度下修,以達到合適的快門速度。所以即便你設定1/30秒,相機上依然有可能出現如1/5秒這樣的數值,這時候你可能就需要考慮使用閃光燈補光,或者使用更大的光圈來拍照了。

[embedded content]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預設感光度範圍可選定自ISO200至6400,而最大感光度則是400開始到6400。最低快門速度則是從1/4秒至1/125秒,我的話都習慣設定1/30秒。就Fujfilm近年來高感光度低雜訊的表現來說,我一點也不擔心ISO衝到ISO6400會如何。

⦿各級感光度雜訊
拍攝時上腳架,並且使用倒數計時10秒拍攝,所有機身上的色彩、銳利度、明亮部色調、陰暗部色調、減少雜訊皆設定為0,長時間曝光減少雜訊則設定為開啟。
按這裡檢視圖片
[ISO100-800] [ISO3200-25600]
在X100出現之前不久,我本來想說這間廠商這麼久沒做APS-C等級的相機了(最後一台是2006年的FinePixS5 Pro),雜訊的處理技術應該跟其他廠商還有一段距離。沒想到2011年的X100雜訊表現出奇的好。到了2012年他們在X-Pro1上面使用了全新設計的X-Trans CMOS,我們才知道事情大條了,因為它的雜訊明顯低於其他廠商所開發的APS-C片幅感光元件,已經是直逼全片幅的水準。X-M1與X-Pro1、X-E1使用相同的感光元件,所以雜訊抑制表現依然相當出色,平常我們是用圖上面的「Minnga」字樣來做為雜訊多寡的衡量,他牌的相機通常到了ISO6400就很勉強了,請各位看看ISO25600時那排字樣的表現...

按這裡檢視圖片
細節的部份,大約要從到ISO3200跨到ISO6400的時候才會有顯著的下降,ISO12800的時候又再掉了一個級別,但從頭到尾都依然能夠分辨出毛球的形狀。

按這裡檢視圖片
舉兩個高ISO實際拍攝的範例。7/20我參加了晚間的社會運動,因為人實在太多,所以我走到離主要人群範圍的外圍、台大校友會館的旁邊,我們頭上沒有路燈,身上的光線都是從旁邊的路燈散射過來的,光線相當微弱。這位爸爸帶著全家來參加遊行,他正在用手機低著頭看現場遊行的新聞報導,而他的女兒調皮的爬上爸爸的肩膀。相片感光度為6400,從縮圖來看畫面非常乾淨,若不使用100%的尺寸來檢視,其實很難察覺到畫面中的雜訊。

按這裡檢視圖片
在同一個地區,感光度一樣是ISO6400,對於低光源的表現,X-M1可以說是游刃有餘,我可以很放心的開啟自動感光度,並且將上限限設定至ISO6400。

⦿影片實拍
X-M1可錄製Full HD 30fps的影片,並且可以設定錄影實的對焦速度為中心自動對焦、連續自動對焦或手動對焦。不過手動對焦時無法啟動峰值對焦的功能。

[embedded content]
這則影片可以讓大家檢視X-M1在拍攝影片時自動對焦速度。另外,透過半按快門是無法自動對焦的,錄影時對焦的動作就完全交給相機了。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embedded content]
在三峽老街打陀螺的兩人,技術真的很不賴,但薑還是老的辣阿~

使用心得與建議

⦿小體積,大實力
X-M1是富士目前體積最輕、最小的微單眼,雖然他的體積比起其他廠牌並不是最迷你的,但我相信是大家都能夠接受的範圍。原廠為了使用跟X-Pro1與X-E1同級的電池,同時又想兼顧小體積而重新設計了後轉盤的置放方式,這樣的舉動令人感受到Fujfiilm的用心,雖然需要一點點時間適應,但使用起來並不會讓人難以接受。

由於是與前面兩台微單眼使用完全相同的感光元件,X-M1完全保留了Fujfilm優異的色調,各位可以在後面的實拍圖片中看得出來。記者會的時候富士原廠的主管宣稱:「X-M1能夠的表現真實的色彩」,使用過一週之後的確能感同身受,X-M1能夠獲得我不需修圖也能夠滿意的相片。

⦿新的對焦速度與新的無線傳輸
過去X-Pro1令人詬病的對焦速度在X-M1上已不復見,它的對焦快速且精準,摒除手震與身體前後移動的因素,在一般正常的拍攝距離下,到目前還我還沒有遇到對焦不準的情況發生,面對人像的時候,臉部自動對焦會自動接手,我只需要專心在構圖上即可。

X-M1定位在入門機,當然也不會少了無線傳輸的分享功能,除了能夠傳輸相片以外,使用手機的GPS資訊嵌入相片也是很聰明的作法。而應用程式的設計美觀、操作起來也淺顯易懂、傳輸速度也還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實在是沒什麼好挑剔的。唯獨少了透過手機遙控拍照的功能,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更好的操作
過去在使用X-E1測試55-200mm鏡頭的時候,我很不習慣把連拍/包圍/影片等設定放在左手邊的DRIVE按鈕裡,這樣左右手皆需要使用的操作方式感覺起來比較像數位單眼。X-M1的定位是以初階入門者為目標,所以常見的模式轉盤、新增的獨立錄影鍵,以及完全能用單手操作的鍵盤配置,不論是相機新手或剛接觸Fujifilm的朋友們都能夠輕易上手。

⦿X-Pro1、X-E1、X-M1我到底該選擇哪一台?
這三台相機最大的差異就是在體積,其他大多數都是相同的,它們有相同的感光元件、相同的雜訊表現、相似的對焦速度。而能夠調整的部份也相去不遠,但X-M1還多了更多好用的功能,例如人臉自動對焦、Wifi無線傳輸、地理標記等等,加上更方便且容易的操作,我想除了握持感、全景模式、電子水平儀之外,X-Pro1以及X-E1的優勢並不多,特別是在大家都喜歡輕薄短小的現代,X-M1會讓兩位大哥的處境相當尷尬。我喜歡X-M1的小,也喜歡它幾乎不閹割的下放兩台較高階相機的功能,小編實際試用一週獲得了相當多滿意的相片。我覺得X-M1的表現已經沒有什麼好挑剔了,除非你要求的是超快的對焦速度或者是更多的應用如NFC或遙控拍照的功能,除此之外X-M1身為一台相機的表現應該可以讓各位滿意才是。如果你在意的是多一點手動的樂趣與更好的握持感,或者是優良的機身製造工藝,請選擇X-Pro1或X-E1;但若你愛的是小巧的外型、簡單易上手的操作,以及想把高畫質相片立即傳到facebook與朋友分享,X-M1是最好的選擇。

最後,雖然富士的定價一直以來比同級的產品高一些,但我想它的畫質與色彩表現在你實際使用後就能夠理解,這其中的價格差異其來有自,還請各位親自到展示中心實際體驗,就能夠了解我為什麼這麼說了。我認為現在微單眼市場多了一款強力的競爭者,各位在觀望微單眼的時候,可以慎重的考慮將X-M1列入考慮清單中。

X-M1表現優異的地方
⦿體積輕巧,是Fujifilm最小的APS-C可交換鏡頭數位相機
⦿富士引以為傲的色彩調教,能夠忠實表現肉眼所見之光線
⦿媲美全片幅數位單眼的高感光度低雜訊
⦿比起X-Pro1與X-E1更容易上手的模式轉盤
⦿使用起來非常自然的閃光燈,甚至可以向後打跳燈
⦿螢幕可翻轉,利於高低角度拍攝
⦿操作按鈕集中在右側,可單手完成拍攝設定

X-M1需要改進的地方
⦿可惜,它沒有電子水平儀
⦿Wifi沒有遙控拍照的功能

實拍圖片

本篇文章中的圖片大多數是使用16-50mm f/3.5-5.6所拍攝,僅有部分相片是以27mm f/2.8與35mm f/1.4所完成。軟片模擬的設定上是標準、鮮豔各半,而人像皆是以柔和來完成。所有相片皆未經過電腦坐後期的數位修正,以求讓各位看到相機原始的表現。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各位在使用X-M1拍人像的時候,可以試著開啟內建的閃光燈來補光,我發現相機的閃光燈還頗聰明的,可以打出自然的光線。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八月一日傍晚,全台灣的Facebook塗鴉牆被火燒雲洗版的那時候,我也跑到了公司的頂樓拍照,過去一直沒能體會富士相機色彩的獨到之處,一直到拍下了這個時候的相片才能理解他們為何如此以色彩為傲。當天的天空非常壯觀,我一開始先以標準色彩模式拍攝,發現飽和度比肉眼所見來的淡,所以調整到鮮豔模式才能接近現場的色彩。天空有非常明顯的紅與深藍色,即便是號稱自動白平衡超準的Fujifilm在這種狀況下也必定要失靈,我用自動白平衡要不是拍到過紅,不然就是過藍的照片,所以我使用了預設的白平衡:晴天。這張相片令我非常滿意,因為它忠實的重現了我當時所見到天空的樣子,在我的印象中,相機不容易捕捉這種藍到發紫的色彩,特別是未經過後製處理的相片,雖然我當時手裡沒有其他牌子的相機無法好好的對照,但這樣不修圖就令我感到滿意的夕陽照片是我前所未見的。

隔天在01蓋了一棟火燒雲大樓,就是在富士相機的版開的,那裡也有使用他牌相機的網友們所提供的照片,各位可以好好的檢視各廠牌在拍攝當天大景的差異。

小惡魔抽獎時間

按這裡檢視圖片
本次的獎品內容,是原廠所提供的Fujifilm相機背帶,我們將抽出10個幸運得獎者,只要在回應中提出對於Fujifilm X-M1的想法或心得就能獲得抽獎資格,也非常歡迎各位提供對本文撰寫、排版、實拍上的批評與指教。趕快寫下你的想法吧!

按這裡檢視圖片
抽獎截止時間為8/12(一) 10:00AM,而抽獎時間為8/13(二),我們將會抽出10位幸運得主喔!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 'You Say What You Like, Because They Like What You Say' - http://www.medialens.org/index.php/alerts/alert-archive/alerts-2013/731-you-say-what-you-like-because-they-like-what-you-say.html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hhfl3xncebjd 的頭像
    qhhfl3xncebjd

    線上遊戲排行榜2013/2014,進擊的巨人線上看,candy crush saga外掛,正妹寫真三圍

    qhhfl3xncebj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